第79章 兖州才俊,可知刘备之名_三国:刘备谋主,谋尽天下
顶点小说 > 三国:刘备谋主,谋尽天下 > 第79章 兖州才俊,可知刘备之名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9章 兖州才俊,可知刘备之名

  郑平知晓分寸,并未喧宾夺主的,将平定九县黄巾的功劳揽在自己身上。

  既然来见应劭,自然要以刘备的名义,这可是给刘备扬名的好机会!

  如今的刘备,虽然在青州有些名望,但在青州之外,知道刘备的人依旧不多。

  在恭维应劭的同时,再夸一夸刘备,这会让应劭对刘备产生兴趣。

  身为谋士,要善于谋划未来。

  郑平着眼的人才,不会仅仅是活跃于汉末但尚未正式出仕的奇才。

  如卢植、应劭、孔融这般,本就是朝廷公卿大臣、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又有专攻的,同样是郑平要替刘备拉拢的。

  能知兵、能理政、能治边事、能著书立说、又通晓汉官典制,应劭已经具备一个公卿州官的才能。

  若不是应劭受到曹嵩之死的牵连、担心会被曹操迁怒而放弃泰山郡,其仕途成就也不至于在袁绍麾下当一个军谋校尉。

  将一个有天赋的人才培养成独当一面的州郡之才,是需要时间的。

  但若是能让一个独当一面的州郡之才,直接效力于刘备,这可比直接培养要有效率得多了。

  刘备根基太浅,若是按部就班的发展势力,这青州至少得发展个五六年才能跟袁绍袁术等人较量。

  想要立足青州,就必须要出奇制胜。

  而郑平的奇,在于对汉末人才的了解。

  运营得当,就可以替刘备在短时间内结好已出仕和未出仕的人才,将刘备的名望推到举国皆知。

  “康成先生的儿子,人如其名啊。”应劭暗暗打量郑平。

  郑玄是海内大儒,应劭也曾拜会过。

  对于郑玄的次子郑平,应劭了解也不少。

  一岁能言,两岁能字,三岁读诗文,五岁论古今,十六岁就学业大成,随后出游各州郡,各郡的名仕多有提及的。

  甚至在洛阳求官的时候,应劭还在蔡邕府中听蔡邕夸赞过郑平的琴艺。

  但郑平推崇刘备,让应劭颇为惊讶。

  身为泰山郡的太守,应劭是听闻过刘备的名声的。

  然而这名声更多的来源于平原王刘硕的女婿,而非刘备的德行才名。

  世家王族出嫁族中良人,这在各州郡都时常发生,这不会让应劭对刘备有太多的关注。

  但郑平的推崇,却让应劭多了好奇之心。

  弘雅有信义,能用兵,又能救人之急,这是豪杰英雄才有的品质!

  “以前未曾听闻刘备这个人,没想到这康成先生的儿子,竟然对刘备如此的推崇。”应劭暗暗思量。

  心有好奇之心,应劭的态度自然就认真了不少。

  但对于借兵一事,应劭却另有权衡考虑:“刘府君想救北海国,却要借泰山郡的兵,这是在拿泰山郡的兵马去成就刘府君的美名。”

  “郑郡丞,你凭什么认为,本官会借兵?”

  应劭隐藏了喜怒,静静的看向郑平。

  就凭几句话就要让泰山兵替一个没什么交情的刘备征战,应劭可没这么豪爽。

  急公好义、仁德君子这样的恭维话,听听就好。

  要出兵,始终得权衡利弊。

  郑平见应劭有了兴趣,微微敛容凝声:“国贼董卓,欺辱天子年少,篡权乱政。又劫持天子和公卿百官入长安,让汉室蒙羞、士民受辱。”

  “而关东豪杰虽然举兵讨伐,但大抵只是一群追逐虚名之辈。几十万大军止步酸枣,整日里觥筹交错,全无靖难之意,何其可悲!”

  “然,孔北海当世名儒,以英伟冠世之资,师表海内,意所予夺,天下从之,此乃人中之龙。”

  “虽然偏居北海一隅,但也不忘靖难救国大志。聚兵讲武,传檄安民,又亲写书札,与各州郡谋划救国,大汉尚有如此贤良忠义之士,何其可幸!”

  “天下之事在皇帝,也在诸位忠臣。”

  “忠臣有难而不救,岂不是让如董卓一般的篡逆之辈,在那张牙舞爪,嘲讽我汉室已无无忠臣良将?”

  “刘府君出兵,不求虚名,只求社稷安稳,百姓安乐。”

  “不论应府君借不借兵马,刘府君皆会前往北海,纵然只有八百人,也要让这天下人都知道。”

  “论汉家的忠臣良将,必有平原刘备一席之地!”

  说完。

  郑平起身,向应劭拱手长揖一拜:“应府君既无救难之意,又疑刘府君匡扶社稷之心,在下也不便多留,还得赶去别处借兵。”

  转身,挥袖,踏步离去,行云流水,没有半分的迟疑。

  刚毅果决的言行,顿时让应劭愣住。

  见郑平已经要走出大厅,应劭连忙起身挽留:“郑郡丞且慢,适才只是戏言!”

  这若真让郑平就此离去,那应劭见危不救的污名可就得传遍士林了。

  应劭已经有些后悔去试探了。

  本意只是想进一步试探平原相刘备是否是真的有救孔融的心思,结果郑平却一点含糊都没有,直接就起身告辞了。

  郑平眼神微微一凛:“应府君,我等皆食汉禄,当以报国安民为己任,救难大事,岂能戏言?”

  应劭面有惭愧之色,连忙致歉道:“郑郡丞息怒,孔北海有难,我身为泰山太守,又岂会见死不救?”

  “只是这借兵一事,干系重大,不得慎重考虑。”

  郑平见应劭态度变化,这才回到了席位。

  当说客,要会洞察人心,巧言诈唬,才能掌握主动。

  “应府君。”郑平微微一拱手:“实不相瞒,在刘府君以迅雷之势扫荡平原九县之前,就已经遣使者去幽州向同窗公孙瓒借兵,以及邀请昔日征讨黄巾的卢尚书来青州助阵。”

  应劭吃了一惊:“卢尚书也会来青州?”

  郑平点头,语气中多了三分恭敬:“卢尚书海内大儒,士人之望,虽然隐居幽州,但时刻不忘勤王救难的大志。”

  “刘府君秉承师门大志,上报国家,下安黎庶,即便力量微薄,也要信大义于天下,还百姓以太平。卢尚书见门人如此,又岂会不来助阵?”

  “来见应府君之前,在下又去了趟南城,造访了昔日八骏之首、有悬鱼美称的故太常卿兴祖公后人,羊秘和羊耽公子皆以为,应府君是真正的仁德君子,更是书信一封,让在下转交。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ddxss.cc。顶点小说手机版:https://m.ddxss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